【青岛珍爱网】婚姻市场不可说破的潜规则
婚姻市场从来都讲究实力相当,年龄、颜值、学历、出身、收入、能力、身高、资产、健康状况都可以打分。
婚姻是个庞大的市场,男女双方会根据各种条件匹配,但不会拿到桌面上说话。
据说上海女到江西男友家过年连夜逃回是个营销事件,但它还是显示出婚姻市场潜规则被曝之后给公众带来的心理冲击。
婚姻市场有一套明规则,这套明规则在主流舆论中大行其道,比如不爱江山爱美人,为了爱情舍弃一切,为了纯真之爱冲破世俗藩篱等,琼瑶剧和韩剧能赚眼泪,这是穿插其中必不可少的佐料。
可是传媒无法对外道明另一个规则,那就是所谓爱情,都是种种条件的匹配,这条规则藏在主流舆论之下,更为真实。
说实话让人不爽,可是还得有人说。
深圳莲花山公园有一个自然形成的征婚市场,征婚启事写上父母的职业、车房情况、户口所在地,这就是告诉对方家庭和经济情况,还会写上身高、“皮肤白皙”、毕业于某名牌大学、在什么单位上班,就是想提醒应征方要正确地估量一下自身实力。
婚姻市场从来都讲究实力相当,年龄、颜值、学历、出身、收入、能力、身高、资产、健康状况都可以打分。另外还有一些不好量化的因素,比如善良、孝敬、善解人意等,又夹在其中。
诸多因素中,*核心的因素是人和家庭出身,古代中国婚配基本上只看家庭,家庭意味着能获取的资源,也意味着生活习惯和品位、礼仪。
经典爱情都考虑人而不考虑家庭。但是只考虑人,就是爱情了吗?
不爱江山爱美人,那得是美人才行,如果是丑女谅也没有王侯来爱,唐玄宗爱杨玉环,杨玉环是大美女。世人皆爱美女,可是不能直说,还要遮掩一番。唐伯虎和秋香的爱情故事,秋香得是个美女才能展开。
沈从文“乡下人,来喝杯甜酒吧”的情史固然动人,但沈从文能抱得张兆和,那是他自身条件过硬。
美国1900年前后发达起来,富豪们为了彰显地位,把英国贵族们娶了个遍,有人戏称英国*主要的出口产品就是贵族爵位。
欧洲王室互相通婚,那是因为其他家庭地位配不上。
人们之所以对家庭、外貌等挑三拣四,也有内在原因。比如娶了明星后代相貌才艺佳,娶奥运会*做妻子,后代身体强健。
为了找到合适的婚配对象,大家都在拼。笔者曾不解为何日本女性的命运是在家相夫教子,还要读博士,有人解答:她是为了认识另一个博士,找到合适的婚姻对象。
在笔者高中时,有人半真半假地给我和弟弟说媒,引起父亲和弟弟的愤懑,因为觉得那家人各种条件都没我家好。但父亲生病之后,家庭衰落,可能在村人看来,已经可以和那家人般配了。
这些都不能说出来,但彼此心中有数。
即使大龄男女青年们被逼婚太紧,也不可能打破底线,尽管嘴上逼得紧,家长们依然不会让自己的孩子随便婚嫁,至少会找到条件大致相同者。
但显然女孩子会更紧张一些,一旦过了30岁,再有人介绍男朋友就开始出现离异人士了,这就表明女性在婚配市场随着年龄增长而快速贬值。
现实就是这样赤裸裸,然而在公众舆论中存在一个理想化的社会。比如媒体一个劲地赞颂爱情,赞扬公序良俗,即使稀缺也要倡导,不能因为社会上性关系随便,就不去维护正统观念,不能因为普遍不敢扶起老人,就觉着这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。
上海女和江西男事件给人的撕裂感,就在于此前不会在媒体上讨论的婚配潜规则拿到明处来讨论,侵犯了浮在表面的道德观,给人不适感。
凤凰男三代之后或许要比白富美生活品位更高,但跨越了三代人的距离,就显得有些撕裂。
条件差异大的男女不能在一起,是现实,在一起,是理想。是现实多一点,还是理想多一点,更让人赏心悦目呢?如果他们跨越三代的距离走到一起,这个世界岂不是更为明媚?
(图片:东方IC)